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四聖心源---痔漏根原

四聖心源---痔漏根原

  痔漏者,手太陽之病也。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手三陽之走頭者,清陽之上升也,足三陽之走足者,濁陰①之下降也。足三陽病則上逆而不降,手三陽病則下陷而不升。

  《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痔。五行之理,升極必降,降極必升,升則陰化為陽,降則陽化為陰。水本潤下,足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極則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極則降也。手太陽病則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小腸有熱。五臟六腑,病則傳其所勝,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熱於大腸。魄門處大腸之末,丙火傳金,陷於至下之地,是以痔生於肛也。

  然病在於二腸,而究其根原,實因於脾。《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以過飽傷脾,脾氣困敗,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趨二腸,而為泄利。泄則脾與二腸俱陷,丙火陷於肛門,此痔病所由生也。

  氣統於肺,而肺氣之降者,胃土之右轉也,血藏於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 凡經絡臟腑之氣,皆受於肺,凡經絡臟腑之血,皆受於肝。戊土一降,而諸氣皆降,己土一升,則諸血皆升。脾土濕陷,則肝木下鬱而血不上行,故脫失於大便。凝則為虙瘕,流則為沉痔。沉虙者,皆肝血之下陷,無二理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腎脈微澀,為不月、沉痔。血流於後,則為沉痔,血凝於前,則為不月,不月即虙瘕也。《金匱》:少陽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痔與下重便血,皆丙火之下陷②。火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痔生。 要之痔家熱在魄門,而脾與小腸,無不寒濕。緣丙火不虛則不陷,陷則下熱而中寒。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熱。陷而不升,故熱在魄門而不在腸胃也。

  此病一成,凡遇中氣寒鬱,則火陷而痔發。無論其平日,即其痔發肛熱之時,皆其寒濕內作之會③,而醫工不知也。經血陷流,習為熟路,歲久年深,時常滴漏,則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也。

  茯苓石脂湯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四錢)  甘草(二錢)  乾薑(二錢,炒)  赤石脂(三錢)  升麻(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痔漏腫痛下血。

  肛熱加黃連,木燥加阿膠。

  ① 『陰』 原作“陽”,諸本均同,形近之誤,據上文“清陽之上升”、前後文例改。
  ② 『下陷』 原作“陷下”,據閩本、集成本改。
  ③ 『會』 猶期也。《禮記·哀公問》:“不廢其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