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月經調理原則及用藥

月經調理原則及用藥
花蓮慈濟醫院
藥劑科 張慈玲 藥師
中醫科 曾國烈 醫師
月經病的形成,不外由於感受外邪、精神刺激、飲食不調、多產、房勞、勞倦過度以及本虛及久病等幾種因素,而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導致沖任二脈損傷而成為月經病。月經病的臨床表症應從經期、週期、經量、經色的改變以及經期和行經前後出現的症狀等幾方面來觀察 。

【調經的基本原則】
先區分他病、經病的不同
1. 因其他病導致月經不調(他病),先治其他病,非其他病引起(經病),進行調經須分清標、本、緩、急。
2.有痛經先止痛,有血崩先止血,症狀控制後再審證求因。
3.女子以血為本:講究的是「氣血調勻,臟腑安和,衝任通盛」。
4.調經之法:血熱者宜清﹔血滯者宜行、宜祛﹔血寒者宜溫﹔血虛者宜滋、宜養。
5.根據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治法 :
(a).月經前─血海充盛,疏導為主,不應濫補,以理氣為主。
(b).月經中─血室正開,要慎用大寒、大熱的藥物,以調血為主。
(c).月經後─血海空虛,用藥不能強攻,宜於調補 ,以補虛為主。

【月經不調者服藥時機】
A.經前症狀明顯者:
經前浮腫、發熱、頭痛、失眠、乳脹、腹痛等,應在經前5—7天服藥。
B.經後症狀明顯者:
行經期間腹痛或全身不適、頭暈、目眩、失眠等,應在月經來潮立即服藥。
C.月經日期不準者:
月經週期短者,盡量月經前先服藥;
月經週期長者,經後28天始服藥。

【調經應先調肝論】
月經病在行經前的治療首推疏肝理氣。
1.肝臟在中醫生理學的重要性:
肝主藏血,又司血海,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鬱,以愉悅舒暢為順,以憂恚鬱怒為逆。肝氣條達,血海就寧靜,經脈流暢,月事按時而下。
2.肝臟的病理學:
若肝氣鬱而不達,血行不暢,則會發生月水後期,經前乳脹,臨經腹痛諸症,而如鬱而化火,迫血妄行,則又會經行先期或經水過多。

【從月經的經血辨證來選擇用藥】
包括經期不準、經閉、痛經、崩漏
(一).經期不準的調理
 
兼 症
病 症
治 方
先期
(提前一週以上)
深紅
舌紅苔黃
血熱
清經湯
淡紅
舌淡苔白
氣虛
歸芍異功散
後期
(延後一週以上)
淡紅
顏色萎黃
血虛
聖愈湯
紫暗
血塊
小腹部冷痛
寒凝血淤
溫經攝血湯
不定期
多少
紫紅
血塊
小腹部脹痛
肝氣鬱結
抑氣散
多少
淡紅
腰酸
脾腎虛損
定經湯
(二).經閉
→經血不足或是經血排出障礙(氣滯血瘀)為主
(a).月經後期,經量減少+顏色萎黃、舌淡 → 氣血兩虛-人參養榮湯(八珍湯加黃耆、肉桂、陳皮、五味子、遠志、去川芎)
(b).加小腹脹痛、拒按、胸脅部脹滿→ 氣滯血瘀-血府逐瘀湯(桃、紅、歸、川、赤芍、地、枳、桔、柴、草、牛膝)
(c).加小腹部冷痛、苔白→ 血寒凝滯-少腹逐瘀湯(茴香、五靈脂、蒲黃、延胡、沒藥、赤芍、當歸、川芎、乾薑、肉桂)
(三)痛經
→以經血排出障礙(氣滯血瘀)為主,而其病因以寒邪所造成的經脈凝滯為主要病機。
(a).月經前或月經中小腹部脹痛拒按+胸脅部脹痛→ 氣滯血瘀-逍遙散
(b).月經中小腹冷痛,經血紫暗,挾血塊→ 寒冷血瘀-少腹逐瘀湯
(c).經後小腹隱痛喜按,經血淡紅色且稀→ 氣血兩虛-溫經湯(當歸、川芎、芍、吳茱、桂枝、半夏、人參、麥冬、阿膠、丹皮、甘草、生薑)
(四)崩漏
以血熱迫血妄行為主要考慮,但也要顧及到氣虛血不攝的機轉
(a).伴有深紅色血塊→熱證-荊芥四物湯
(b).淡紅色,無血塊 → 衝任損傷或中氣下陷-八珍湯、膠艾、四物湯

結論
總之月經病亦須根據經色、經質、經量及全身症狀,結合氣色、脈分辨其虛實寒熱,治療仍以調整週期為主,且應著重於平時保養,勿過用滋膩或剛燥之劑,治法原則本著「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的原則,分別施治,沒有固定的藥方來治療同樣的病症,因為每人的體質並不盡相同,而中醫強調辨症論治及各別差異,是中醫診病的特點。月經週期障礙是婦女們常見疾病,卻很容易被婦女們忽略,通常到了影響日常生活時,才找醫師,有時候一些器質性病變被發現時已晚,所以平時的保健和定期諮詢醫師才是最重要的。

http://www.tzuchi.com.tw/file/DivIntro/drug/med43/m7.htm

沒有留言: